谢伯子画廊 官方网站

地址: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商务馆A座5楼104-514号。手机: 13809073252 邮箱:737768481@qq.com

[置顶] 谢建新近体诗 (二)七绝二十五首

[置顶] 谢伯子松风对弈图(2.7平方尺)拍卖成交价103500元

[置顶] 谢伯子画廊新址

[置顶] 《谢伯子画廊》简介

[置顶] 谢伯子艺术简历

七绝 忆江南钱谢 谢建新

 

七绝  忆江南钱谢   谢建新

春风稚柳变鸣禽,

池上素蕖怜玉岑。

宝树月眉两相伴,

名山长忆复长吟。

注:江南钱谢为近代诗书画世家,谢伯子名宝树字伯子,自少年即受教父执张大千,郑午昌,其外祖钱名山,舅钱小山,父谢玉岑,叔谢稚柳,姑谢月眉,均是民国著名书画家。钱素蕖为钱名山长女,谢玉岑之妻。

这首诗以嵌名、化典的方式,串联起江南钱谢世家的核心人物与文脉传承,字里行间饱含对家族先贤的追思与敬意。

 1.句中“稚柳”直接对应谢伯子的叔父——民国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园柳变鸣禽”化用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 ,既暗合“谢”氏先贤文脉,又以“春风”点染生机,暗喻谢稚柳在艺术领域的鲜活成就与家族文化的蓬勃传承。

2. 池畔素蕖怜玉岑

“素蕖”(意为白色荷花)是对谢玉岑之妻钱素渠的雅称,“玉岑”则直指谢伯子的父亲谢玉岑。谢玉岑曾自号“菡萏室主”,“菡萏”即荷花,与“素蕖”呼应,暗含夫妻二人精神契合的佳话;“怜”字流露对这对才俊夫妻的温情追忆。

3. 宝树月眉两相伴

“宝树”是谢伯子的本名,“月眉”即其姑母谢月眉(民国知名画家)。二人同为钱谢世家晚辈中的艺术继承者,“两相伴”既指姑侄间的亲情羁绊,也象征家族艺术技艺与风雅品格在代际间的延续 。

4. 名山长忆复长吟

“名山”特指谢伯子的外祖父钱名山——近代江南硕儒,亦是振兴钱谢世家文化的核心人物。他不仅培育了谢玉岑、谢稚柳等后辈,更直接指导谢伯子学艺 。“长忆长吟”直白抒发对这位家族精神领袖的深切缅怀与敬仰。

 全诗主旨

 诗中未直接出现的“钱谢联姻”背景(钱素蕖与谢玉岑的婚姻联结两大家族)贯穿始终,通过名号嵌入与典故呼应,将谢稚柳、钱素蕖、谢玉岑、谢伯子、谢月眉、钱名山六位核心人物串联,既展现了家族“一门隽才,蜚声艺苑”的盛景,也凝聚着对世家文脉传承的珍视与追思。这首诗以嵌名、化典的方式,串联起江南钱谢世家的核心人物与文脉传承,字里行间饱含对家族先贤的追思与敬意。

 

七绝 步韵米祯祥君 谢建新

 步韵米祯祥君  谢建新

如意苍苍如意诗,
巢南越鸟栖一枝。
东山日暮停云处,
正是悠悠拥鼻时。
               
原诗:赠谢建新  米祯祥
如意兄台如意诗,
贵能疲暮出新枝。
宗归谢氏乌衣巷,
惜不封郎解褐时!
 
这组唱和诗,一赠一答,字里行间藏着知己间的理解与人生选择的映照。米祯祥的原诗带着欣赏与些许惋惜,谢建新的步韵则以淡然回应,将个人心境与家族文脉轻轻勾连,自有一份通透。
 
先看米祯祥《赠谢建新》:
首句“如意兄台如意诗”,起笔便双赞——“如意兄台”称人,“如意诗”赞文,“如意”二字既见谢建新其人其诗的顺遂意态,也藏着对其才情的认可,直截了当,满是亲近。
次句“贵能疲暮出新枝”,是对其创作生命力的赞叹。“疲暮”点出年岁(或人生阶段的成熟),却以“出新枝”转折,赞他虽至暮年(或历经岁月),仍能在创作上焕发生机,如老树抽新,难能可贵,暗含对其笔耕不辍的敬意。
第三句“宗归谢氏乌衣巷”,巧妙勾连其家族渊源。“乌衣巷”是东晋谢氏望族的象征(谢安等名贤曾居于此),此处以“宗归”点出谢建新的家族文脉——注中可知其家族三代皆有诗词传世,这句既赞其家族文化底蕴深厚,也暗示他的才情源于血脉中的诗基因。
末句“惜不封郎解褐时”,以“惜”字带出一点怅惘。“解褐”指脱去布衣(平民服饰)入仕为官,“封郎”是仕途成就的代称。此句并非否定其选择,而是站在世俗视角的一点惋惜:这般才学,若能在仕途上施展,或许另有一番天地?藏着对其未入仕的浅浅遗憾,却也因“惜”字更显真诚。
 
再看谢建新《步韵米祯祥君》,句句呼应原诗,却以己意化解,自道心迹:
首句“如意苍苍如意诗”,承原诗“如意诗”,却添“苍苍”二字——“苍苍”是岁月的底色,是历经风霜后的沉静。他的“如意诗”,并非未经世事的轻浅顺遂,而是在“苍苍”岁月中沉淀出的从容,既回应了对方的赞美,也悄悄注入了自己的生命厚度。
次句“巢南越鸟栖一枝”,以典回应原诗“出新枝”。“越鸟南栖”典出《古诗十九首》“越鸟巢南枝”,喻人恋故土、安本份。他不说“出新枝”的进取,而说“栖一枝”的自足——如南方的鸟,只需一枝便可安巢,暗指自己不慕繁华,甘愿在熟悉的故土(或文学的方寸天地)中安身,与原诗“出新枝”的外向生长形成对照,显露出对现状的满足。
第三句“东山日暮停云处”,续接家族文脉,回应原诗“宗归谢氏”。“东山”是谢氏典故(谢安曾隐居东山),既暗合家族渊源,也喻自己如先祖般偏向隐逸;“日暮”呼应原诗“疲暮”,点出年岁;“停云”化用陶潜“停云,思亲友也”,既指此刻对赠诗者的感念,也营造出一种静穆安闲的氛围——在日暮时分的“停云处”,不疾不徐,自适自在。
末句“正是悠悠拥鼻时”,以姿态作结,回应原诗“惜不封郎”。“拥鼻”是古人吟咏的雅态(据传东晋谢安有“拥鼻吟”的习惯),既暗合“谢氏”身份,又状写此刻的状态:悠悠然吟咏诗词,不问仕途。这一句轻轻拂去原诗的“惜”,言外之意是:不必惋惜未入仕,这般在笔墨间自得的“拥鼻”时光,正是我所求的圆满。
 
两诗对照,米祯祥见其才而惜其未展于仕途,谢建新则以“栖一枝”“拥鼻吟”明志——对他而言,家族三代“不废词”的文脉传承,远比“封郎解褐”更重要。原诗的“惜”与步韵的“悠”,实则是知己间的相互理解:你懂我的才情,我亦明你的惋惜,只是人生取舍不同,最终都落在对“诗”的坚守上。这组唱和,没有激烈的辩驳,只有温和的映照,如两盏灯在夜色里相望,各自明亮,却又彼此温暖。

...

七绝 咏谢伯子金碧山水 谢建新

 谁持彩笔写江山?

飞翠流金云水闲。

留取丹青悬日月,

试看天地又新颜。

这首诗气势昂扬,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对江山的礼赞与对创造力量的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生与永恒的向往。

 首句“谁持彩笔写江山?”以设问开篇,劈空而来,极具张力。“彩笔”并非仅指绘画的笔,更象征着塑造山河、擘画天地的创造力——或许是艺术家的妙笔,或许是开拓者的双手,又或是时代浪潮中推动变革的力量。这一问,既引发对“创造者”的遐思,也暗寓对“书写江山”这一行为的崇敬,为全诗奠定豪迈基调。

 次句“飞翠流金云水闲”,紧承“写江山”,铺展笔下江山的盛景。“飞翠”状青山如黛,绿意似要飞扬;“流金”绘光影闪烁,或为朝阳沐野,或为麦浪翻波,色彩绚烂而流动。“云水闲”则以“闲”字平衡前两词的动感,云舒水缓,动静相济,既见江山的磅礴气象,又含自然的从容意态。寥寥七字,将色彩、动感、气韵熔于一炉,尽显江山之美。

 第三句“留取丹青悬日月”,由“写江山”转入“留功绩”。“丹青”承“彩笔”而来,既指画作,更喻不朽的事业与精神。“悬日月”以日月为参照,言其价值能与天地同辉,超越时空。这一句跳出对眼前景色的描摹,升华至对“永恒”的追求——不仅要描绘江山,更要留下足以传世的创造,让这份美好与力量如日月般光照千古。

 末句“試看天地又新颜”,以展望作结,振聋发聩。“试看”二字带着笃定的自信,“天地新颜”则呼应开篇的“写江山”,点明“彩笔”之力不仅在于描摹,更在于改造:经过“书写”与创造,山河焕新,天地改貌。这既是对“新颜”的欣喜,更暗含对创造伟力的礼赞——正是那支“彩笔”,让静态的江山生出动态的变革,让此刻的美好通向更壮阔的未来。

 全诗以“问(谁写江山)—绘(江山之美)—志(留名千古)—望(天地新颜)”为脉络,从具象到抽象,从赞美到展望,层层递进。“彩笔”“丹青”是线索,串联起对创造力的歌颂;“飞翠流金”“云水闲”是底色,晕染出江山的生机;“悬日月”“又新颜”是升华,托出超越时空的豪情。读来如观画卷舒展,又如闻号角催征,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沉醉,更有对创造与新生的昂扬信念。

  

 

 

 

...

七絕 友持先君謝伯子九华山图见赏感赋 谢建新

 

谢伯子画于1987年  毛昉女士藏

七绝 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山图见赏感赋 谢建新

一卷丹青天上图,

危峰古寺世间殊。

九华秋色暝濛处,

可计归途记得无?

诗画交融的家族传承:谢建新《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
 
一、谢建新与谢伯子的家族艺术传承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是一首典型的"诗画交融"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谢建新个人的艺术才华,更折射出常州钱谢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传承。要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首先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家族艺术传统。
 
谢建新是谢伯子的长子,谢玉岑的长孙,是常州钱谢家族艺术传统的重要传承者 。谢伯子(1923-2014),名宝树,是著名画家,词人谢玉岑长子,张大千、郑午昌弟子 。他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姑谢月眉、叔谢稚柳,均以画名世,一门隽才,蜚声艺苑 。谢伯子先天失聪,但画艺超轶,其山水画气魄雄伟,人物画则神韵隽逸 。他的作品意境高古,心境清澈气象万千,如其处事为人,笔墨功力深厚,笔调清雅洒脱,精细处精心勾勒,写意处豪爽磊落 。
 
谢建新作为谢伯子的长子,近年来为整理、挖掘钱谢两家文史资料用力颇勤 。在谢伯子先生的百岁诞辰之前,由谢建新先生主持的"谢伯子画廊",已经出版了多本《谢伯子画集》等书籍,谢建新还曾作诗多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缅怀其父,以纪念父亲的100年诞辰。谢建新不仅开设了实体画廊,还建立了网站,专门出售谢老的作品,同时也收购谢老的早期作品、其祖父谢玉岑和外祖钱名山及钱氏家族的有关遗物,并在网站上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发表了大量有关张大千、谢玉岑、谢伯子、钱名山家族的研究文章和宣介文章。
 
谢建新的诗歌创作与其家族艺术传统紧密相连,他的多首诗作都直接涉及家族成员的艺术作品,如《谢建新近体诗绝句(二)二十首》中就有《七绝藏父谢伯子所作山水画》《咏先父谢伯子山水长卷》《咏先父谢伯子金碧山水》《谢伯子先父先天失聪而画艺超轶感赋》等多首诗作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谢建新对家族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九华胜景图》的艺术背景与特色
 
谢伯子的《九华胜景图》是理解谢建新这首诗的关键。九华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 。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其中"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九华山的日出、云海、佛光、雾凇、冰雪等蔚为奇观,其外观朴实秀美、内部金碧辉煌的梵宫玉宇和玲珑别致的茅蓬精舍,或雄踞于峰崖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把九华山装点成"人间佛国" 。
 
谢伯子的《九华胜景图》创作于1987年,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谢伯子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得力于石涛甚深,同时也受到其师张大千的影响 。冯其庸先生在谢伯子画集序中评价道:"今观谢伯子先生的画,无论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皆得于大千者居多,甚或有宛然神似者。即此亦可见其天分功力之高矣。" 谢伯子的山水画,尤其是他的青绿山水和勾金山水,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意境高古,心境清澈气象万千,如其处事为人,笔暴功力深厚,笔调清雅洒脱,精细处精心勾勒,写意处豪爽磊落 。
 
《九华胜景图》作为谢伯子的代表作,必然体现了这些艺术特色。从谢建新的诗句"一卷丹青天上图,危峰古寺世间殊"可以看出,这幅画以九华山的奇峰古寺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精湛的笔墨技巧,将九华山的壮美景色表现得如同仙境一般 。谢伯子通过对"危峰"和"古寺"这两个九华山标志性意象的精准捕捉,寥寥笔墨便将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韵味定格,让观者一眼识得这是独属九华的风貌 。
 
三、诗画交融的艺术特色
 
3.1 以诗咏画的创作传统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属于中国传统的"题画诗"范畴。题画诗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将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诗画互文的艺术效果。明代画家沈周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形象地表达了诗画同源的理念。谢建新作为艺术世家的传人,深谙诗画交融之道,他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扬。
 
在这首诗中,谢建新以诗的形式再现了画中的意境,同时又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观画时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诗画之间的艺术对话。诗的前两句"一卷丹青天上图,危峰古寺世间殊"主要是对画作内容的描述和评价,而后两句"九华秋色暝濛处,可计归途记得无?"则转而表达观画者的情感体验,由画及人,由景及情,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 。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题画诗的传统模式,又体现了谢建新的个人特色。
 
3.2 精妙的意象运用
 
谢建新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意象,不仅准确地再现了画中的景物,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首先,"丹青"代指绘画,而"天上"二字,既写九华山胜景本就如仙境(九华山为佛教名山,自带超凡气质),更夸谢伯子笔力非凡——将实景绘得仿佛非人间所有,起笔便立起画作的超凡气象 。
 
其次,"危峰古寺世间殊"一句中,"危峰"是九华山高耸险峻的山峰,"古寺"是山中承载禅意的古刹,二者皆是九华标志性意象 。"世间殊"三字,既言实景的独特(九华之景本就奇绝),亦赞画作对"殊"的精准捕捉 。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不仅准确地再现了九华山的典型特征,也暗示了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句"九华秋色暝濛处"中,"秋色"点题,"暝濛"(朦胧昏暗)则赋予秋景一层朦胧感:或许是山间暮霭,或许是秋雾弥漫,让绚烂的秋色添了几分含蓄与悠远 。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描绘了画中的景物,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3.3 高超的语言技巧
 
谢建新在诗中展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尤其是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句"一卷丹青天上图",以"天上图"喻画作,开篇便赞其精妙绝伦 。这种比喻既写出了九华山胜景如仙境般的超凡气质,又夸赞了谢伯子笔力非凡,将实景绘得仿佛非人间所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 。
 
"危峰古寺世间殊"一句中,"世间殊"三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九华山景色的独特性和谢伯子画作的高超技艺 。这种夸张不是无根据的夸大,而是基于对九华山真实景色和谢伯子艺术水平的深刻理解,因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九华秋色暝濛处"一句中,"暝濛"一词的运用非常精妙,它既描绘了秋天九华山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观画者的心理状态,可谓一语双关 。这种语言技巧的运用,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3.4 独特的情感表达
 
谢建新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父亲艺术成就的敬仰和赞美,也有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还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末句"可计归途记得无?"是全诗的情感收束,由景及情,由画及人 。"归途"可解为两层:一是画中可能隐含的游人归途(九华作为游览胜地,游人归途是自然联想);二是更深层的,指向"先君"——父亲是否还记得归来的路?或是作者望着父亲的画,恍惚间想问:那些与父亲相关的过往,那"归途"般的记忆,我是否还能清晰记得? 
 
这种情感表达既含蓄又深刻,它不直接说思念父亲,而是通过一个问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所在。谢建新作为艺术世家的传人,深谙此道,他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结构布局的艺术匠心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在结构布局上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匠心。全诗四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主要是对画作的描述和评价,后两句则转而表达观画者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由景到情、由物及人的结构转换 。
 
首句"一卷丹青天上图"是全诗的起句,它点明了这是一幅绘画作品,并对画作的整体风格做出了评价。次句"危峰古寺世间殊"是对首句的承接,具体描述了画中的主要景物,进一步强化了对画作的评价。这两句构成了诗歌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画作的客观描述和评价。
 
第三句"九华秋色暝濛处"是一个过渡句,它既承接了前两句对景物的描述,又通过"暝濛"一词引入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末句"可计归途记得无?"则是全诗的高潮和收束,它由景及情,由画及人,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
 
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既符合七绝的传统格式,又体现了谢建新的个人特色。尤其是第三句的过渡作用,使得诗歌的情感转换更加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谢建新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功底。
 
五、诗画互文的文化意蕴
 
谢建新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首先,诗画互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的理念。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们善于将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形成诗画互文的艺术效果。谢建新作为艺术世家的传人,深谙此道,他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扬。
 
其次,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谢建新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这是对传统孝道的一种体现。同时,他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告慰和纪念。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族传统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三,诗中的"归途"意象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它不仅指画中可能隐含的游人归途,也指向"先君"——父亲是否还记得归来的路?或是作者望着父亲的画,恍惚间想问:那些与父亲相关的过往,那"归途"般的记忆,我是否还能清晰记得? 这种对"归途"的思考,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追寻,也是对文化根源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问祖的思想。
 
最后,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谢建新通过对九华胜景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六、艺术创新与家族传统的结合
 
谢建新的这首诗在继承家族艺术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创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谢建新延续了家族关注山水自然的传统。谢伯子以山水画著称,谢玉岑、谢稚柳等家族成员也都擅长山水题材的创作。谢建新的这首诗以父亲的山水作品为题材,体现了对家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同时,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对山水画进行解读和再创造,也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创新精神。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谢建新既继承了传统题画诗的创作手法,又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特色。他的这首诗不仅准确地再现了画中的景物,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诗画之间的艺术对话。这种"诗画互文"的艺术手法,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一种艺术创新。
 
第三,在情感表达上,谢建新的这首诗既体现了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也表达了对家族艺术传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族传统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又体现了谢建新的个人特色。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谢建新的这首诗既保留了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格律,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的简洁和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了谢建新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
 
七、结语:艺术传承的当代意义
 
谢建新的《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的诗作。它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诗画互文的艺术理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在意象运用、语言技巧、结构布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谢建新通过精妙的意象、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独特的结构布局,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含蓄而深刻的艺术效果。
 
从文化意蕴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的理念、"孝"的观念、寻根问祖的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谢建新的这首诗以及他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继承,更是对精神和理念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谢建新的这首诗以及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和发展,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是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谢建新的《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谢建新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命力。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诗画艺术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谢建新近体诗(六)五绝四季四首

    春                                                     

   三月春江暖,人间四月天。一舟何处去?两岸柳如烟。                                 

      ..

谢建新近体诗(五)七绝十七首

江上                                                     

千山隐隐雾重重,万水茫茫烟雨笼。停泊峡江浮细浪,谁家一棹在云峰。                     

~~~~~~~                           

谁共余                                                       

层绿云山画不如,烟岚峰上有仙居。飞岩踏径寻真去,却问披襟谁共余?                   

 ~~~~~~~                           

续句.春未赊               

天涯故友无来信,窗外拒霜空落花。鸿雁莫愁云树远,江南二月春未赊。

~~~~~~~   

谢建新近体诗(四)七绝十四首

晨兴                                                                       

书叠前台画满墙,兰花晨起几幽香。飞来青鸟啼吾去,却唤春风吹茗凉 。                                         

~~~~~~~                                             

晨音                                                                 

晨曦一缕拂轻风,朝露万珠浥绿丛。梦里清音白云外,故人何处晓庭中?                                         

~~~~~~~                                             

午梦                                                                     

夏木阴阴草嫰鲜,雨停风过暑消天。杨梅垂紫桃凝露,午梦日长成小仙。...

谢建新近体诗(三)七绝三十首

江南烟雨                                     

春风二月醉绵绵,春水来潮夜不眠。月姊彩蟾御风下,江南烟雨到灯前。

~~~~~~~~~~~~

春入庭                                         

无端一夜春入庭,晓日窥窗人未醒。匹马梦中失云路,归帆摇碎满天星。                     

~~~~~~~                       

 早春                                         

梦觉幽思夜未央,月痕照水意添凉。早春二月多烟雨 ,杨柳依依淡绿妆。    ...

谢建新近体诗 (一)七绝十二首

梦未消 
 
如影随形梦未消,
求神乞道争折腰。
天涯望断无来使,
却信英雄在九霄。                                                                         
~~~~~~~                          
回首     
                                   
此生谁与话沧桑?
回首当年莫若忘。
天上何曾神圣国,
人间一曲乌有乡。                    
~~~~~~~                          
当年       
                                      
当年豪语尽喑喑,
曾计万人铸一金。
天上人间终别梦,
桑田沧海到如今。                      
~~~~~~~                                 
孤鸿       
                                     
孤鴻北去决群行,
不待年年聚众鸣。
一举健翎风在下,
千山万水是前程。                       
~~~~~~~                          
醉吟       
                                              
暮云万里逐长空,
落木千山归夕鸿。
杯酒无人醉还醒,
月光如水意蒙蒙。                       
~~~~~~~                                                  
寒凝     
                                      
寒凝天地欲何求,
冲雪横江飞一舟。
莫忆朔风惊浪遏,
却歌一曲自悠悠!                      
~~~~~~~                         
哀屈原   
                                   
自有诗心心有怀,
疏狂一路为谁哀。
无人相语潇湘水,
梦里江山千百回。                     
~~~~~~~                         
何处目归鸿
                                    
千年天问付西风,
一曲九歌烟雨中。
江上有谁知杜若?
潇湘何处目归鸿?                    
 ~~~~~~~                        
醉吟     
                                             
行吟泽畔隐渔翁,
朝日满江水向东。
人见龙舟争渡去,
独余半醉半醒中。         
.....  

七绝 夜读吾家诗集 谢建新

夜至微风正恰时,

兴来纵览谢家诗。

百年尘落情深处,

三代长吟不废词。

谢建新的《七绝 夜读吾家诗集》,以朴素的语言承载着厚重的家族记忆与文化温情,字里行间满是对三代先祖诗词传承的珍视与感慨,如同一盏夜灯,在微风中照亮百年文脉的微光。

 首句“夜至微风正恰时”,开篇便勾勒出读诗的绝佳情境。“夜至”点明时间,“微风”添几分静谧,“正恰时”三字藏着难以言说的契合——这般不疾不徐的夜色与风,恰配得上翻阅家族诗集时的沉潜心境。没有刻意的渲染,却以寻常景致铺垫出一份安然,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留白。
 
次句“兴来纵览谢家诗”,直点题旨,尽显随性中的郑重。“兴来”见兴致所至的自然,非为应酬,只为内心对家族文字的亲近;“纵览”则透出阅读的广度——从曾祖父到先父,几代人的诗词在灯下流转,“谢家诗”三字带着血脉相连的温度,既是对家族创作的统称,更藏着一份“吾家”独有的骄傲与归属感。
 
第三句“百年尘落情深处”,由“读”转入“感”,将时光与情感交织。“百年”呼应注中“三代”,是岁月的刻度,也是诗集历经的风尘;“尘落”既写书页可能蒙尘的旧迹,也喻时光流逝的淡然。但“情深处”四字骤然破“尘”——纵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先祖们藏在诗中的喜怒哀乐、家国心事,依然鲜活滚烫,在字里行间涌动,不因“百年”而褪色,反而因沉淀更显醇厚。
 
末句“三代长吟不废词”,以“传承”作结,力透纸背。“三代”直指曾祖父谢仁湛谢仁卿兄弟、祖父谢玉岑谢稚柳兄弟、先父谢伯子,是具体的血脉延续;“长吟”状写几代人对诗词的执着——不是偶一为之的消遣,而是以笔墨为喉,持续诉说的生命姿态;“不废词”则道破这份传承的坚韧:无论时代如何,家族的诗词笔耕从未中断,文脉如缕,代代相续。这一句,既是对先祖的致敬,也暗含着自己作为传承者的了然与接续之心。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时(夜与风)—事(纵览家诗)—情(百年深处)—脉(三代传承)”为线,将个人夜读的闲情与家族百年的文脉轻轻绾结。微风是此刻的温柔,谢家诗是跨越时空的纽带,百年尘落遮不住的,是血脉里流淌的诗心与深情。读罢,仿佛能看见灯下书页翻动时,三代先祖的笔墨与今人的目光在夜色里相遇,无声却滚烫——这便是“不废词”的力量,也是家族文化最动人的模样。

 

七绝 莫问 谢建新

七绝 莫问  谢建新    

莫问党家烹雪时,

谢家池上起悠思。

暮春三月江南忆,

园柳鸣禽莺乱飞。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骨,江南春景为魂,在古今对话中勾勒出文人雅趣与世俗喧嚣的分野,如一幅水墨小品,留白处尽是对生命境界的叩问。

首句“莫问党家烹雪时”,以典故切入,暗藏机锋。陶穀以雪水烹茶,自恃风雅,却被党家姬一句“彼武夫安有此?但知于锦帐中饮羊羔酒耳”点破虚妄——所谓“烹雪”的雅,不过是文人的自我标榜,而党家的“羊羔酒”虽粗豪,却透着生命本真的热度。“莫问”二字看似洒脱,实则是对世俗价值评判的消解:真正的风雅何须与世俗争胜?这种反诘,让诗意在历史对话中生出张力。

次句“谢家池上起悠思”,笔锋一转,将视野投向谢氏家族的文化渊薮。“谢家池”典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既是实指江南园林的池塘,更是文人精神家园的象征。“起悠思”三字如涟漪荡开:谢灵运的山水诗魂、谢氏家族的风流底蕴,皆在这池水中倒映。此处“谢家”既是历史的,也是诗人自我的投射——在党家的喧嚣与谢家的清幽之间,诗人选择在精神谱系中寻找共鸣。

第三句“暮春三月江南忆”,时空陡然转换,从典故的冷寂跌入江南的鲜活。“暮春三月”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意象,却摒弃了原句的劝降之意,转而聚焦于纯粹的地域乡愁。此时的“忆”不再是陶穀式的风雅较量,而是对江南水土的深情回望:那些在杏花春雨中浸润的童年、那些在园林深处流淌的光阴,皆在“忆”中苏醒。

末句“园柳鸣禽莺乱飞”,将镜头定格在动态的春日图景。“园柳鸣禽”直接化用谢灵运“园柳变鸣禽”的诗句,但“莺乱飞”三字却突破了原句的静态描摹,赋予画面以生命的跃动。这里的“乱”并非杂乱,而是万物竞发的蓬勃:黄莺穿梭柳间,鸣声此起彼伏,恰似诗人内心被江南春色点燃的激情。这种从“谢家池”的沉思到“莺乱飞”的迸发,暗合了文人从书斋走向自然的精神突围。

全诗以“问—思—忆—飞”为脉络,在历史与现实、雅趣与本真的张力中,完成了对生命境界的三重叩问:

1. 雅俗之辨:陶穀的烹雪与党家的羊羔酒,究竟谁更接近生命的本质?诗中“一笑”给出答案——真正的风雅不在形式,而在超越世俗的心境。

2. 时空之思:谢家池的历史纵深与江南春景的当下鲜活,在“暮春三月”的节点交织,让乡愁不再是简单的地域怀恋,而是文化基因的觉醒。

3. 动静之境:从“谢家池”的静思到“莺乱飞”的动态,诗人在古典意境中注入现代性的生命意识——唯有打破雅俗、古今的界限,方能在传统中寻得新生。

值得玩味的是,诗中“江南谢家”的落款,既是对谢氏文化血脉的认领,也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陶穀与党家姬的历史对话中,诗人以“园柳鸣禽”的自然之趣作结,恰似在说:真正的风雅,不在雪水烹茶的刻意,而在江南春色中与万物共生的诗意。这种将历史典故溶解于自然意象的笔法,让整首诗如江南园林般曲径通幽,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了无限的文化景深。

 

谢建新近体诗集谢定琦题签并书录

 

孤身携影江干上,

江月横行夜结霜,

遥忆当年随父去,

浪涛三峡过瞿塘。

七绝 谢建新

七绝 先君谢伯子先天失聪而画艺超轶 谢建新

先君爱画天夺听,

怙恃往生哀莫停。

却是别门通六法,

天遗异禀妙丹青。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是为先天失聪却画艺超凡的父亲谢伯子所作的感怀之诗。全诗以质朴的语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在命运的缺憾与艺术的璀璨之间,写尽对父亲的痛惜、思念与自豪,字句间满是血脉相连的温度,可逐句细解:

 
首句“先君爱画天夺听”,开篇即点出父亲的核心特质与命运缺憾。“先君”是对已故父亲的敬称,“爱画”三字直抒父亲对绘画的痴迷;“天夺听”则沉痛道出他先天失聪的遭遇——仿佛上天刻意剥夺了他聆听世界的权利,却也暗合了他将全部心神倾注于绘画的宿命。一句之中,既有对父亲身有缺憾的惋惜,更藏着对他“爱画”之执着的体察:听觉的缺席,反而让他与绘画的联结更显纯粹。
 
次句“怙恃往生哀莫停”,笔锋转向父亲的双亲(谢玉岑,钱素渠)在其9随至12岁时因病早早离世的悲恸。“怙恃”指父母(“怙”为父,“恃”为母),“往生”是对死亡的委婉表述,暗合对逝者的尊重。父母皆已离世,这份“哀”如潮水般“莫停”——既是对双亲逝去的痛惜,更因父亲“天夺听”的特殊人生,让这份哀伤多了一层对他一生不易的共情。此句承接首句的命运感,将个人对父亲的情感,扩展为对整个家庭过往的追怀哀伤,沉郁动人。
 
第三句“却是别门通六法”,陡然一转,从缺憾转向父亲的艺术成就,尽显转折的力量。“六法”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核心准则(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为后世绘画圭臬),代表着绘画的至高境界;“别门”则点明父亲通达“六法”的路径异于常人——他无法通过听觉感知世界,却以视觉、心觉为门,在无声的世界里与绘画对话,最终参透了艺术的精髓。这“别门”二字,既写尽他探索艺术的孤独与独特,更暗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生命哲思:命运关闭了听觉的窗,却为他打开了绘画的门。
 
末句“天遗异禀妙丹青”,是对父亲艺术成就的终极礼赞,也为命运的缺憾画上温暖的注脚。“天遗异禀”意为上天特意留下的特殊天赋——仿佛“夺听”的缺憾,是为了将更超凡的绘画天赋赋予他;“妙丹青”则直指他笔下精妙绝伦的画作。此句消解了首句“天夺听”的悲情,转而将命运的安排解读为一种“馈赠”:失去听觉的遗憾,终在“妙丹青”的璀璨中得到补偿。字里行间,是儿子对父亲艺术才华的由衷自豪,更藏着对生命“关上一扇门,必开一扇窗”的深刻体悟。
 
全诗四句,从“天夺听”的缺憾起笔,经“怙恃往生”的哀恸,到“别门通六法”的独特,终以“天遗异禀”的璀璨收束,情感层层递进,既见对父亲遭遇的痛惜,更显对他在逆境中绽放艺术光芒的敬佩。没有华丽辞藻,却以血脉相连的真诚,让一位失聪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动容,余味绵长。

 

谢伯子诗与画 秋山红叶

 

谢伯子作于1944年,其时21岁。

 

...

七绝 酬海上谢定琦叔赠书联 谢建新

书到晋人逸韵长,

翰飞唐楮法成章。

而今何处龙蛇隠,

筠管银钩归阮囊。

k

...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日历

<< 2025-10 >>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近引用

文章归档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460
  • 评论总数:9
  • 引用总数:0
  • 浏览总数:79021
  • 留言总数:2
  • 当前主题:Free主题
  • 当前样式:Free

友情链接

图标汇集

Powered By Z-Blog 1.8 Walle Build 100427 and Theme By BokeZhuti.cn

《谢伯子画廊》成立于2000年3月18日,迄今为止已二十五年.先后已出版谢伯子画廊丛书26种.《谢伯子画廊》专门介绍谢伯子及亲师友诗书画艺术作品。谢伯子其亲为世所重,有父亲谢玉岑,叔父谢稚柳,三姑谢月眉,外祖父钱名山,大舅钱小山,其师有张大千,郑午昌。江南钱谢为近代诗书画艺术世家,故其亲友雅好诗书画不胜枚举,大多有声于艺林。 《谢伯子画廊》立足于艺术,立足于社会,致力于弘扬先贤人文精神,汇展先辈丹青妙迹,结念前尘,冀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