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伯子画廊 官方网站

地址: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商务馆A座5楼104-514号。手机: 13809073252 邮箱:737768481@qq.com

[置顶] 谢建新近体诗七绝(二)二十三首

[置顶] 谢伯子松风对弈图(2.7平方尺)拍卖成交价103500元

[置顶] 谢伯子画廊新址

[置顶] 《谢伯子画廊》简介

[置顶] 谢伯子艺术简历

七绝 咏谢伯子金碧山水 谢建新

 谁持彩笔写江山?

飞翠流金云水闲。

留取丹青悬日月,

试看天地又新颜。

这首诗气势昂扬,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对江山的礼赞与对创造力量的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生与永恒的向往。

 首句“谁持彩笔写江山?”以设问开篇,劈空而来,极具张力。“彩笔”并非仅指绘画的笔,更象征着塑造山河、擘画天地的创造力——或许是艺术家的妙笔,或许是开拓者的双手,又或是时代浪潮中推动变革的力量。这一问,既引发对“创造者”的遐思,也暗寓对“书写江山”这一行为的崇敬,为全诗奠定豪迈基调。

 次句“飞翠流金云水闲”,紧承“写江山”,铺展笔下江山的盛景。“飞翠”状青山如黛,绿意似要飞扬;“流金”绘光影闪烁,或为朝阳沐野,或为麦浪翻波,色彩绚烂而流动。“云水闲”则以“闲”字平衡前两词的动感,云舒水缓,动静相济,既见江山的磅礴气象,又含自然的从容意态。寥寥七字,将色彩、动感、气韵熔于一炉,尽显江山之美。

 第三句“留取丹青悬日月”,由“写江山”转入“留功绩”。“丹青”承“彩笔”而来,既指画作,更喻不朽的事业与精神。“悬日月”以日月为参照,言其价值能与天地同辉,超越时空。这一句跳出对眼前景色的描摹,升华至对“永恒”的追求——不仅要描绘江山,更要留下足以传世的创造,让这份美好与力量如日月般光照千古。

 末句“試看天地又新颜”,以展望作结,振聋发聩。“试看”二字带着笃定的自信,“天地新颜”则呼应开篇的“写江山”,点明“彩笔”之力不仅在于描摹,更在于改造:经过“书写”与创造,山河焕新,天地改貌。这既是对“新颜”的欣喜,更暗含对创造伟力的礼赞——正是那支“彩笔”,让静态的江山生出动态的变革,让此刻的美好通向更壮阔的未来。

 全诗以“问(谁写江山)—绘(江山之美)—志(留名千古)—望(天地新颜)”为脉络,从具象到抽象,从赞美到展望,层层递进。“彩笔”“丹青”是线索,串联起对创造力的歌颂;“飞翠流金”“云水闲”是底色,晕染出江山的生机;“悬日月”“又新颜”是升华,托出超越时空的豪情。读来如观画卷舒展,又如闻号角催征,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沉醉,更有对创造与新生的昂扬信念。

  

 

 

 

...

七絕 友持先君謝伯子九华山图见赏感赋 谢建新

 

谢伯子画于1987年  毛昉女士藏

七绝 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山图见赏感赋 谢建新

一卷丹青天上图,

危峰古寺世间殊。

九华秋色暝濛处,

可计归途记得无?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九华秋色》,是观览先父谢伯子所绘《九华胜景图》后的感怀之作,字里行间既有对画作的赞叹,更藏着对亲人的追思与对时光的怅惘,需结合“先君画作”这一背景细品。
 
首句“一卷丹青天上图”,以“天上图”喻画作,开篇便赞其精妙绝伦。“丹青”代指绘画,而“天上”二字,既写九华山胜景本就如仙境(九华山为佛教名山,自带超凡气质),更夸谢伯子笔力非凡——将实景绘得仿佛非人间所有,起笔便立起画作的超凡气象。
 
次句“危峰古寺世间殊”,承接首句,具体写画中景致。“危峰”是九华山高耸险峻的山峰,“古寺”是山中承载禅意的古刹,二者皆是九华标志性意象。“世间殊”三字,既言实景的独特(九华之景本就奇绝),亦赞画作对“殊”的精准捕捉——寥寥笔墨便将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韵味定格,让观者一眼识得这是独属九华的风貌。
 
第三句“九华秋色暝濛处”,转入意境的铺陈。“秋色”点题,“暝濛”(朦胧昏暗)则赋予秋景一层朦胧感:或许是山间暮霭,或许是秋雾弥漫,让绚烂的秋色添了几分含蓄与悠远。这“暝濛”不仅是景的状态,更暗合了“观画思人”的心境——记忆如雾,既清晰又模糊。
 
末句“可计归途记得无?”是全诗的情感收束,由景及情,由画及人。“归途”可解为两层:一是画中可能隐含的游人归途(九华作为游览胜地,游人归途是自然联想);二是更深层的,指向“先君”——父亲是否还记得归来的路?或是作者望着父亲的画,恍惚间想问:那些与父亲相关的过往,那“归途”般的记忆,我是否还能清晰记得?
 
此诗以画为媒,前两句赞画之“奇”,后两句借景抒“情”,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暝濛”的秋意与“归途”的怅惘相呼应,余味悠长。

 

谢伯子诗与画 秋山红叶

 

谢伯子作于1944年,其时21岁。

 

...

钱名山题谢伯子山水画

 

  钱名山题谢伯子山水画

五言古风

画水难画瀑,

画树难画松。

请君一展卷,

飒爽生长风。

七绝

龙鳞鹏翅信奇绝,

银河下濯青芙蓉,

借问名山此何处,

黄岩寺上汉阳峰。

名山先生1944年归道山,其时谢伯子21岁。因此此画最晚21岁时作或更早。

謝伯子山水長卷 謝建新七絕

 

 

...

谢伯子黄山松云图 谢建新诗

    

绝句    山色空濛山上行,千峰烟雨飞瀑声。漫将一段梨花雨,记取黄山云水情。谢建新

 

...

谢伯子溪山清晓图 谢建新诗

 

谢伯子黄山松云图

 

七绝 喜儿谢梦依为其爷爷谢伯子编印民国书画集 谢建新 谢定琦书录

 

 

七绝 喜儿谢梦依为其爷爷谢伯子编印民国书画集  谢建新

一卷编成归梦真,几年灯下独思亲。谢家长物青山在,千里白云相为邻。

青山谢家书画文献展----暨纪念谢伯子先生诞生100周年

 

青山谢家书画文献展暨纪念谢伯子先生诞辰100周年
展览时间2023年09月28日 -
 
展览地点常州博物馆三楼现代艺术馆
 
  “青山谢家书画文献展——暨纪念谢伯子先生诞辰100周年”于2023年9月28日在常州博物馆三楼现代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常州博物馆、常州市谢稚柳书画研究会举办,谢伯子画廊支持。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这是唐代诗人羊士谔称道东晋王导、谢安为首的两大世族功绩斐然、丹青不渝的诗句。随着历史的变迁,谢氏子弟走出乌衣巷,其中有一支来到常州,落籍生根于常州北直街青山里,即为青山谢家。谢氏家族一门风雅,历代不坠其家学。谢伯子曾祖、祖辈皆为工诗善文,父亲谢玉岑为民国时期著名江南词人、书画家;姑母谢月眉为名噪一时的女画家;叔父谢稚柳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艺术大家、书画鉴定家、艺术史论家。
 
  在清末民国,青山谢家与菱溪钱家数代联姻,如莲并蒂,成就了常州地方文化史上有名的“钱谢家族”。钱谢两家中,钱名山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谢家命运多舛,1911年谢伯子祖辈谢仁卿、仁湛兄弟百日之内相继去世;两年后家中又遭火灾,累世家藏荡然无存。谢家经此变故,家道中落。钱名山古道热肠,给予谢家莫大的帮助,先后将谢玉岑和谢稚柳接入他的私人书院——“寄园”读书,又将长女钱素蕖嫁给了谢玉岑。寄园的生活和经历为谢氏兄弟的成才奠定了扎实基础,谢稚柳晚年还常说“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
 
  谢伯子先天失聪,父母又皆英年早逝,外祖钱名山毅然亲自教导他学习诗文书画。谢伯子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领悟能力,不仅能识文断句,而且能通晓格律,擅长作诗填词。可谓世间之奇迹。谢伯子又随姑母谢月眉、叔父谢稚柳学画,拜张大千、郑午昌为师,山水、人物、花鸟皆擅,年纪轻轻便在海上画坛崭露头角。他还是常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担任常州聋哑学校校长达30年,贡献良多。青山谢家一门隽才,早已蜚声艺苑,在近代常州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年适值谢伯子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特推出此展,展出谢玉岑、谢月眉、谢稚柳、谢伯子两代四人的书画作品与文献以示纪念。旨在展示他们艺术成就的同时,亦能传递出青山谢家依仁游艺的家风与孜孜进取的精神,以激励后学、增辉乡梓。
 
 
 
 

 

谢伯子民国书画

 

谢伯子癸未(1943)年作,其时20岁。

 

...

忆四十年前秋陪谢伯子张家界速写 谢建新诗

 

谢伯子速写

谢伯子速写

忆四十年前秋陪父谢伯子张家界写生      谢建新      

闻说奇峰梦仙境,

秋风一路吹武陵。

画廊十里父曾绘,

日落千山望月升。

京都喜得父画 谢建新诗

 

 京都得父七十年旧作   谢建新

三贤奕棋松下图,

七十年来现古都。

沧海百年烂柯梦,

丹青何论道还孤?

 

 

...

谢伯子黄山速写 谢建新诗

 

 

七绝   陪父登黄山   谢建新

一天帘幕千山暗,

四十年前凌险峰。

夜半玉屏雷唤雨,

晨曦共看迎客松。

谢伯子长江速写选 谢建新诗

 

...

分页:«123456789»

日历

<< 2025-8 >>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文章归档

Powered By Z-Blog 1.8 Walle Build 100427 and Theme By BokeZhuti.cn

《谢伯子画廊》成立于2000年3月18日,迄今为止已二十五年.先后已出版谢伯子画廊丛书26种.《谢伯子画廊》专门介绍谢伯子及亲师友诗书画艺术作品。谢伯子其亲为世所重,有父亲谢玉岑,叔父谢稚柳,三姑谢月眉,外祖父钱名山,大舅钱小山,其师有张大千,郑午昌。江南钱谢为近代诗书画艺术世家,故其亲友雅好诗书画不胜枚举,大多有声于艺林。 《谢伯子画廊》立足于艺术,立足于社会,致力于弘扬先贤人文精神,汇展先辈丹青妙迹,结念前尘,冀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