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伯子画廊 官方网站

地址: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商务馆A座5楼104-514号。手机: 13809073252 邮箱:737768481@qq.com

[置顶] 谢建新近体诗 (二)七绝二十五首

[置顶] 谢伯子松风对弈图(2.7平方尺)拍卖成交价103500元

[置顶] 谢伯子画廊新址

[置顶] 《谢伯子画廊》简介

[置顶] 谢伯子艺术简历

七絕 友持先君謝伯子九华山图见赏感赋 谢建新

 

谢伯子画于1987年  毛昉女士藏

七绝 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山图见赏感赋 谢建新

一卷丹青天上图,

危峰古寺世间殊。

九华秋色暝濛处,

可计归途记得无?

诗画交融的家族传承:谢建新《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
 
一、谢建新与谢伯子的家族艺术传承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是一首典型的"诗画交融"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谢建新个人的艺术才华,更折射出常州钱谢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传承。要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首先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家族艺术传统。
 
谢建新是谢伯子的长子,谢玉岑的长孙,是常州钱谢家族艺术传统的重要传承者 。谢伯子(1923-2014),名宝树,是著名画家,词人谢玉岑长子,张大千、郑午昌弟子 。他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姑谢月眉、叔谢稚柳,均以画名世,一门隽才,蜚声艺苑 。谢伯子先天失聪,但画艺超轶,其山水画气魄雄伟,人物画则神韵隽逸 。他的作品意境高古,心境清澈气象万千,如其处事为人,笔墨功力深厚,笔调清雅洒脱,精细处精心勾勒,写意处豪爽磊落 。
 
谢建新作为谢伯子的长子,近年来为整理、挖掘钱谢两家文史资料用力颇勤 。在谢伯子先生的百岁诞辰之前,由谢建新先生主持的"谢伯子画廊",已经出版了多本《谢伯子画集》等书籍,谢建新还曾作诗多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缅怀其父,以纪念父亲的100年诞辰。谢建新不仅开设了实体画廊,还建立了网站,专门出售谢老的作品,同时也收购谢老的早期作品、其祖父谢玉岑和外祖钱名山及钱氏家族的有关遗物,并在网站上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发表了大量有关张大千、谢玉岑、谢伯子、钱名山家族的研究文章和宣介文章。
 
谢建新的诗歌创作与其家族艺术传统紧密相连,他的多首诗作都直接涉及家族成员的艺术作品,如《谢建新近体诗绝句(二)二十首》中就有《七绝藏父谢伯子所作山水画》《咏先父谢伯子山水长卷》《咏先父谢伯子金碧山水》《谢伯子先父先天失聪而画艺超轶感赋》等多首诗作 。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谢建新对家族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九华胜景图》的艺术背景与特色
 
谢伯子的《九华胜景图》是理解谢建新这首诗的关键。九华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 。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其中"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九华山的日出、云海、佛光、雾凇、冰雪等蔚为奇观,其外观朴实秀美、内部金碧辉煌的梵宫玉宇和玲珑别致的茅蓬精舍,或雄踞于峰崖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把九华山装点成"人间佛国" 。
 
谢伯子的《九华胜景图》创作于1987年,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谢伯子的山水画风格独特,得力于石涛甚深,同时也受到其师张大千的影响 。冯其庸先生在谢伯子画集序中评价道:"今观谢伯子先生的画,无论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皆得于大千者居多,甚或有宛然神似者。即此亦可见其天分功力之高矣。" 谢伯子的山水画,尤其是他的青绿山水和勾金山水,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意境高古,心境清澈气象万千,如其处事为人,笔暴功力深厚,笔调清雅洒脱,精细处精心勾勒,写意处豪爽磊落 。
 
《九华胜景图》作为谢伯子的代表作,必然体现了这些艺术特色。从谢建新的诗句"一卷丹青天上图,危峰古寺世间殊"可以看出,这幅画以九华山的奇峰古寺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精湛的笔墨技巧,将九华山的壮美景色表现得如同仙境一般 。谢伯子通过对"危峰"和"古寺"这两个九华山标志性意象的精准捕捉,寥寥笔墨便将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韵味定格,让观者一眼识得这是独属九华的风貌 。
 
三、诗画交融的艺术特色
 
3.1 以诗咏画的创作传统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属于中国传统的"题画诗"范畴。题画诗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将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诗画互文的艺术效果。明代画家沈周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形象地表达了诗画同源的理念。谢建新作为艺术世家的传人,深谙诗画交融之道,他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扬。
 
在这首诗中,谢建新以诗的形式再现了画中的意境,同时又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观画时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诗画之间的艺术对话。诗的前两句"一卷丹青天上图,危峰古寺世间殊"主要是对画作内容的描述和评价,而后两句"九华秋色暝濛处,可计归途记得无?"则转而表达观画者的情感体验,由画及人,由景及情,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 。这种结构安排既符合题画诗的传统模式,又体现了谢建新的个人特色。
 
3.2 精妙的意象运用
 
谢建新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意象,不仅准确地再现了画中的景物,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首先,"丹青"代指绘画,而"天上"二字,既写九华山胜景本就如仙境(九华山为佛教名山,自带超凡气质),更夸谢伯子笔力非凡——将实景绘得仿佛非人间所有,起笔便立起画作的超凡气象 。
 
其次,"危峰古寺世间殊"一句中,"危峰"是九华山高耸险峻的山峰,"古寺"是山中承载禅意的古刹,二者皆是九华标志性意象 。"世间殊"三字,既言实景的独特(九华之景本就奇绝),亦赞画作对"殊"的精准捕捉 。这两个意象的运用,不仅准确地再现了九华山的典型特征,也暗示了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句"九华秋色暝濛处"中,"秋色"点题,"暝濛"(朦胧昏暗)则赋予秋景一层朦胧感:或许是山间暮霭,或许是秋雾弥漫,让绚烂的秋色添了几分含蓄与悠远 。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描绘了画中的景物,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3.3 高超的语言技巧
 
谢建新在诗中展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尤其是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句"一卷丹青天上图",以"天上图"喻画作,开篇便赞其精妙绝伦 。这种比喻既写出了九华山胜景如仙境般的超凡气质,又夸赞了谢伯子笔力非凡,将实景绘得仿佛非人间所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 。
 
"危峰古寺世间殊"一句中,"世间殊"三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九华山景色的独特性和谢伯子画作的高超技艺 。这种夸张不是无根据的夸大,而是基于对九华山真实景色和谢伯子艺术水平的深刻理解,因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九华秋色暝濛处"一句中,"暝濛"一词的运用非常精妙,它既描绘了秋天九华山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观画者的心理状态,可谓一语双关 。这种语言技巧的运用,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3.4 独特的情感表达
 
谢建新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父亲艺术成就的敬仰和赞美,也有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还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末句"可计归途记得无?"是全诗的情感收束,由景及情,由画及人 。"归途"可解为两层:一是画中可能隐含的游人归途(九华作为游览胜地,游人归途是自然联想);二是更深层的,指向"先君"——父亲是否还记得归来的路?或是作者望着父亲的画,恍惚间想问:那些与父亲相关的过往,那"归途"般的记忆,我是否还能清晰记得? 
 
这种情感表达既含蓄又深刻,它不直接说思念父亲,而是通过一个问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所在。谢建新作为艺术世家的传人,深谙此道,他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结构布局的艺术匠心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在结构布局上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匠心。全诗四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主要是对画作的描述和评价,后两句则转而表达观画者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由景到情、由物及人的结构转换 。
 
首句"一卷丹青天上图"是全诗的起句,它点明了这是一幅绘画作品,并对画作的整体风格做出了评价。次句"危峰古寺世间殊"是对首句的承接,具体描述了画中的主要景物,进一步强化了对画作的评价。这两句构成了诗歌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画作的客观描述和评价。
 
第三句"九华秋色暝濛处"是一个过渡句,它既承接了前两句对景物的描述,又通过"暝濛"一词引入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末句"可计归途记得无?"则是全诗的高潮和收束,它由景及情,由画及人,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
 
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既符合七绝的传统格式,又体现了谢建新的个人特色。尤其是第三句的过渡作用,使得诗歌的情感转换更加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谢建新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功底。
 
五、诗画互文的文化意蕴
 
谢建新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首先,诗画互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的理念。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们善于将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形成诗画互文的艺术效果。谢建新作为艺术世家的传人,深谙此道,他的这首诗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扬。
 
其次,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谢建新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这是对传统孝道的一种体现。同时,他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告慰和纪念。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族传统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三,诗中的"归途"意象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它不仅指画中可能隐含的游人归途,也指向"先君"——父亲是否还记得归来的路?或是作者望着父亲的画,恍惚间想问:那些与父亲相关的过往,那"归途"般的记忆,我是否还能清晰记得? 这种对"归途"的思考,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追寻,也是对文化根源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问祖的思想。
 
最后,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谢建新通过对九华胜景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六、艺术创新与家族传统的结合
 
谢建新的这首诗在继承家族艺术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创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谢建新延续了家族关注山水自然的传统。谢伯子以山水画著称,谢玉岑、谢稚柳等家族成员也都擅长山水题材的创作。谢建新的这首诗以父亲的山水作品为题材,体现了对家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同时,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对山水画进行解读和再创造,也展现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创新精神。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谢建新既继承了传统题画诗的创作手法,又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特色。他的这首诗不仅准确地再现了画中的景物,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诗画之间的艺术对话。这种"诗画互文"的艺术手法,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一种艺术创新。
 
第三,在情感表达上,谢建新的这首诗既体现了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也表达了对家族艺术传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族传统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又体现了谢建新的个人特色。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谢建新的这首诗既保留了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格律,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的简洁和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了谢建新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
 
七、结语:艺术传承的当代意义
 
谢建新的《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的诗作。它不仅是对父亲画作的欣赏和解读,也是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诗画互文的艺术理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在意象运用、语言技巧、结构布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谢建新通过精妙的意象、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独特的结构布局,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对先人的思念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含蓄而深刻的艺术效果。
 
从文化意蕴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的理念、"孝"的观念、寻根问祖的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谢建新的这首诗以及他对家族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继承,更是对精神和理念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谢建新的这首诗以及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和发展,而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是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谢建新的《七绝·友持先君谢伯子九华胜景图观赏感赋》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谢建新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命力。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诗画艺术的魅力,也可以更好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七绝 先君谢伯子先天失聪而画艺超轶 谢建新

先君爱画天夺听,

怙恃往生哀莫停。

却是别门通六法,

天遗异禀妙丹青。

谢建新的这首七绝,是为先天失聪却画艺超凡的父亲谢伯子所作的感怀之诗。全诗以质朴的语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在命运的缺憾与艺术的璀璨之间,写尽对父亲的痛惜、思念与自豪,字句间满是血脉相连的温度,可逐句细解:

 
首句“先君爱画天夺听”,开篇即点出父亲的核心特质与命运缺憾。“先君”是对已故父亲的敬称,“爱画”三字直抒父亲对绘画的痴迷;“天夺听”则沉痛道出他先天失聪的遭遇——仿佛上天刻意剥夺了他聆听世界的权利,却也暗合了他将全部心神倾注于绘画的宿命。一句之中,既有对父亲身有缺憾的惋惜,更藏着对他“爱画”之执着的体察:听觉的缺席,反而让他与绘画的联结更显纯粹。
 
次句“怙恃往生哀莫停”,笔锋转向父亲的双亲(谢玉岑,钱素渠)在其9随至12岁时因病早早离世的悲恸。“怙恃”指父母(“怙”为父,“恃”为母),“往生”是对死亡的委婉表述,暗合对逝者的尊重。父母皆已离世,这份“哀”如潮水般“莫停”——既是对双亲逝去的痛惜,更因父亲“天夺听”的特殊人生,让这份哀伤多了一层对他一生不易的共情。此句承接首句的命运感,将个人对父亲的情感,扩展为对整个家庭过往的追怀哀伤,沉郁动人。
 
第三句“却是别门通六法”,陡然一转,从缺憾转向父亲的艺术成就,尽显转折的力量。“六法”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核心准则(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为后世绘画圭臬),代表着绘画的至高境界;“别门”则点明父亲通达“六法”的路径异于常人——他无法通过听觉感知世界,却以视觉、心觉为门,在无声的世界里与绘画对话,最终参透了艺术的精髓。这“别门”二字,既写尽他探索艺术的孤独与独特,更暗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生命哲思:命运关闭了听觉的窗,却为他打开了绘画的门。
 
末句“天遗异禀妙丹青”,是对父亲艺术成就的终极礼赞,也为命运的缺憾画上温暖的注脚。“天遗异禀”意为上天特意留下的特殊天赋——仿佛“夺听”的缺憾,是为了将更超凡的绘画天赋赋予他;“妙丹青”则直指他笔下精妙绝伦的画作。此句消解了首句“天夺听”的悲情,转而将命运的安排解读为一种“馈赠”:失去听觉的遗憾,终在“妙丹青”的璀璨中得到补偿。字里行间,是儿子对父亲艺术才华的由衷自豪,更藏着对生命“关上一扇门,必开一扇窗”的深刻体悟。
 
全诗四句,从“天夺听”的缺憾起笔,经“怙恃往生”的哀恸,到“别门通六法”的独特,终以“天遗异禀”的璀璨收束,情感层层递进,既见对父亲遭遇的痛惜,更显对他在逆境中绽放艺术光芒的敬佩。没有华丽辞藻,却以血脉相连的真诚,让一位失聪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令人动容,余味绵长。

 

钱名山题谢伯子山水画

 

  钱名山题谢伯子山水画

五言古风

画水难画瀑,

画树难画松。

请君一展卷,

飒爽生长风。

七绝

龙鳞鹏翅信奇绝,

银河下濯青芙蓉,

借问名山此何处,

黄岩寺上汉阳峰。

名山先生1944年归道山,其时谢伯子21岁。因此此画最晚21岁时作或更早。

谢伯子黄山松云图 谢建新诗

    

绝句    山色空濛山上行,千峰烟雨飞瀑声。漫将一段梨花雨,记取黄山云水情。谢建新

 

...

闻先父谢伯子二十岁所作山水人物德国纳高拍卖 谢建新诗

 

 

 

青山魂绕江南梦,一枕悠悠默尼城。长恨此生贪爱画,山川何处不迷情。绝句  谢建新

谢伯子红叶小鸟诗画

 青鸟何来事,丹枫翠竹边。吟风更觉晓,好语报人间。

谢伯子溪山清晓图 谢建新诗

 

谢伯子黄山松云图

 

七绝 喜儿谢梦依为其爷爷谢伯子编印民国书画集 谢建新 谢定琦书录

 

 

七绝 喜儿谢梦依为其爷爷谢伯子编印民国书画集  谢建新

一卷编成归梦真,几年灯下独思亲。谢家长物青山在,千里白云相为邻。

青山谢家书画文献展----暨纪念谢伯子先生诞生100周年

 

青山谢家书画文献展暨纪念谢伯子先生诞辰100周年
展览时间2023年09月28日 -
 
展览地点常州博物馆三楼现代艺术馆
 
  “青山谢家书画文献展——暨纪念谢伯子先生诞辰100周年”于2023年9月28日在常州博物馆三楼现代艺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常州博物馆、常州市谢稚柳书画研究会举办,谢伯子画廊支持。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这是唐代诗人羊士谔称道东晋王导、谢安为首的两大世族功绩斐然、丹青不渝的诗句。随着历史的变迁,谢氏子弟走出乌衣巷,其中有一支来到常州,落籍生根于常州北直街青山里,即为青山谢家。谢氏家族一门风雅,历代不坠其家学。谢伯子曾祖、祖辈皆为工诗善文,父亲谢玉岑为民国时期著名江南词人、书画家;姑母谢月眉为名噪一时的女画家;叔父谢稚柳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艺术大家、书画鉴定家、艺术史论家。
 
  在清末民国,青山谢家与菱溪钱家数代联姻,如莲并蒂,成就了常州地方文化史上有名的“钱谢家族”。钱谢两家中,钱名山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谢家命运多舛,1911年谢伯子祖辈谢仁卿、仁湛兄弟百日之内相继去世;两年后家中又遭火灾,累世家藏荡然无存。谢家经此变故,家道中落。钱名山古道热肠,给予谢家莫大的帮助,先后将谢玉岑和谢稚柳接入他的私人书院——“寄园”读书,又将长女钱素蕖嫁给了谢玉岑。寄园的生活和经历为谢氏兄弟的成才奠定了扎实基础,谢稚柳晚年还常说“我是从寄园走出来的”。
 
  谢伯子先天失聪,父母又皆英年早逝,外祖钱名山毅然亲自教导他学习诗文书画。谢伯子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领悟能力,不仅能识文断句,而且能通晓格律,擅长作诗填词。可谓世间之奇迹。谢伯子又随姑母谢月眉、叔父谢稚柳学画,拜张大千、郑午昌为师,山水、人物、花鸟皆擅,年纪轻轻便在海上画坛崭露头角。他还是常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担任常州聋哑学校校长达30年,贡献良多。青山谢家一门隽才,早已蜚声艺苑,在近代常州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年适值谢伯子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特推出此展,展出谢玉岑、谢月眉、谢稚柳、谢伯子两代四人的书画作品与文献以示纪念。旨在展示他们艺术成就的同时,亦能传递出青山谢家依仁游艺的家风与孜孜进取的精神,以激励后学、增辉乡梓。
 
 
 
 

 

谢伯子民国书画

 

谢伯子癸未(1943)年作,其时20岁。

 

...

忆四十年前秋陪谢伯子张家界速写 谢建新诗

 

谢伯子速写

谢伯子速写

忆四十年前秋陪父谢伯子张家界写生      谢建新      

闻说奇峰梦仙境,

秋风一路吹武陵。

画廊十里父曾绘,

日落千山望月升。

京都喜得父画 谢建新诗

 

 京都得父七十年旧作   谢建新

三贤奕棋松下图,

七十年来现古都。

沧海百年烂柯梦,

丹青何论道还孤?

 

 

...

谢伯子黄山速写 谢建新诗

 

 

七绝   陪父登黄山   谢建新

一天帘幕千山暗,

四十年前凌险峰。

夜半玉屏雷唤雨,

晨曦共看迎客松。

谢伯子长江速写选 谢建新诗

 

...

分页:«1234567891011121314»

日历

<< 2025-10 >>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文章归档

Powered By Z-Blog 1.8 Walle Build 100427 and Theme By BokeZhuti.cn

《谢伯子画廊》成立于2000年3月18日,迄今为止已二十五年.先后已出版谢伯子画廊丛书26种.《谢伯子画廊》专门介绍谢伯子及亲师友诗书画艺术作品。谢伯子其亲为世所重,有父亲谢玉岑,叔父谢稚柳,三姑谢月眉,外祖父钱名山,大舅钱小山,其师有张大千,郑午昌。江南钱谢为近代诗书画艺术世家,故其亲友雅好诗书画不胜枚举,大多有声于艺林。 《谢伯子画廊》立足于艺术,立足于社会,致力于弘扬先贤人文精神,汇展先辈丹青妙迹,结念前尘,冀望未来。